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实训基地
特色工作
发挥学科平台优势,建设育人高地。中心(基地)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部第四轮评估A类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招生资格;开设了涵盖教育学、心理学、领导学、管理学、党史党建、思想政治、高教管理等专业课程200余门;形成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领衔的各级各类专家师资库。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主题为“心理育人实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研究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服务质量提升”“2021年大学管理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研修班”等多期培训班,培训学员500余人次,设置了“3+10+X”培训课程体系,学员满意率达95%以上。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培训实效。一是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探索了“3+10+X”教育“云模式”。在疫情背景下,培训研修中心着力发挥学校直播教室多媒体技术优势,多点发力、邀请抗疫英雄讲述抗疫故事,营造师生融情共情互动的氛围,创新在线教学模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开展线上研讨等,加强“云空间”学习共同体建设,提高了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有效性。二是加强现场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在原有“多伦路”现场教学点的基础上,盘活院系学科资源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开发工作,利用上海红色资源,开发现场教学课程,拓宽现场教学场域,丰富现场教学形式。
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一是紧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聚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成长发展规律,面向全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科研立项,邀请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评审,共评审立项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12项。二是与兄弟高校开展线上交流研讨活动,密切沟通联系机制、推进优势互补,拓宽合作领域,力争以更大的合作谋求共赢的最大“同心圆”。三是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学术期刊《思想政治课研究》,该刊1978年10月创刊,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教育及其配套与衔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服务。
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0年6月,学校组织“伟大的起点”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线上线下观摩人数超过十万,在上海以及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0多个兄弟院校以及上海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了学术研讨与交流。中心(基地)将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和全国重点马院优势,围绕工作体系、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等,深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
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加强精细管理。一是建立全程评估服务机制。为提升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建立起全程“调研、评估、考核”培训工作机制,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类进行前期调研,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强化按需培训。工作人员全程跟班,充分发挥班委力量,营造良好班级文化,通过构建学员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教育培训顺利推进。二是强化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心(基地)培训地点主要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周边交通便利。